殡葬设施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发布时间:2022-07-08 11:50 浏览:次
良好的完整的生态境域是实施殡葬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殡葬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培育合理的复合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和修复区城性生态系统,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1.运用系统论统一规划殡养设施,建成多功能的园区
随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理解,提倡绿色安葬、建立生态殡葬设施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在殡葬设施建设利改造过程中,做到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功旅游休闲功能的城市生态殡葬设施。殡葬设施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系统论,并注意以下两方面关系的协调。
(1)三维设计与四维管理
环境设计是在三维空间中塑造的。首先,要运用生态学理论,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处理好乔、灌、草之间的层次和比例关系,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发展。其次,要运用景观学理论,根据功能的需要赋予不同空间以功能意义和感情色彩,营造出具有殡葬设施特色的空间。最后,要考虑到植物生长变化特点,在进行三维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要把握园林环境的时空“四维”特性,通过生态管理使其成为持续变化的优美环境。
(2)殡葬用地的绿化与硬化
殡葬设施要在充分保证殡葬用地的同时,减少硬化面积,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硬化与绿化的互补共存,可以营造出更加宜人的空间。例如,用绿篱代替围墙,既起到建筑(硬化)的隔离作用,又起到绿化效果。要根据殡葬设施内公用地面的形式和特点,从生态和实用角度科学地选择地面建造形式。例如,把生长力较强的禾草根茎植入石板或其他硬质材料(如具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水泥预制品)的缝隙内,铺设草坪花砖并在空隙内植草,形成软硬结合的植被空间,可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2.提升殡葬设施生态设计水平
通过生态设计保护原生环境,完善殡葬设施绿地规划,创建生态殡葬设施的一体化格局,可有效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类殡葬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墓园的生态设计要贯彻自然修复优先的原则体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有生态的破坏和恶化。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把殡葬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以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如植被丰富、土质松软地段,可用栈道、架空平台等设施解决通行问题。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殡葬设施绿化覆盖率
提高绿化覆盖率是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防护措施。如从生态学和植物生态习性原理出发,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抗污染、杀菌、滞尘、降温等功能,形成观赏型、防护型、经济型的“生态墙”,使围墙在功能上产生质的飞跃,起到改善殡葬设施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每隔几个车位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遮挡阳光,地面铺砌植草砖,尽可能地增加绿地面积的“绿色停车场”,能有效地改善其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山地边坡实行科学治理,可起到有效地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效果,如采用特定的混凝土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绿化技术”“岩石边坡植生基质生态防护技术(PMS技术)”等。
4.排水措施与雨水滞留并重
围绕水这一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多地使用透水、透气性好的嵌草铺装地面,代替整体的水泥或沥青铺地,使大部分硬地变成半绿半硬的生态型的中性铺装场地,可增加雨水的滞留与渗漏,调节空气湿度;减缓绿地坡度,降低雨水径流速度,为雨水的下渗创造条件;在绿地雨水汇流处设立沙石坑、滞水井截流和储存雨水等生态措施。
总之,生态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方向,而殡葬设施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殡葬设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只有紧紧把握这一方向,加强城市殡葬设施景观建设和生态修复,才能确保殡葬设施的健康发展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上一篇:殡葬设施园林养护管理的特点
下一篇:殡葬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