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居丧习俗
发布时间:2022-04-27 14:57 浏览:次
民间的居丧习俗
亲人去世后,为了区别与常人的不同,人们往往穿上称之为“孝服”的丧服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追忆,并开始了一定时间的所谓居丧生活。因此,穿孝服与居丧几乎是同时开始的然而,孝服很快可能脱下,但居丧的有关约束却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于死去亲人、尤其是死去直系长辈的人来说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居丧在不同的时代不仅广泛流行,而且曾经作为统治者治理百姓的一种手段加以提倡。然而,民间并没有将之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平民百姓无法承受长期居丧所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对于一个靠劳动获得生存的人,居住在单独的房子中,不干活,吃得也差,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民众总是采取一些比较平和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对失去亲人的哀思。第二,有些礼制的规定过于死板,平民做不到。如有的人居丧时不与家人和其他人说话,家人凡有事,则用写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但部分百姓不认识字,你叫他如何进行交流?第三,平民百姓家道贫寒,根本无法再去建一个房子另住,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非常简陋,你叫他如何再去建房独住?不过,也不是说民众就根本没有任何凭借,完全通过自己的意愿进行丧葬和表达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事实上,他们依然存在一些非常独特的居丧规定和禁忌,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认真地遵守。
1.男不理发
古语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通化,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四川、云南、台湾等地都有此等习俗,男人或在一月内,或在四十九日内,甚至是百日内都不能理发,以示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之情。
2.女不装饰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在居丧期间,习俗一般规定妇女大都去掉首饰,包括头饰、颈饰和手饰等。在四川合江等地还规定,谭礼结束前,妇女不得穿丝绣之服。
3.食不茹荤
在一些地方的民间,依然秉承在一定的丧期内,尤其是在下葬之前,食不沾荤腥,包括不饮酒不吃肉。下葬之后,有的地方虽然可以饮酒吃肉,但不能参加宴会。广州一带在下葬之前,除了不让孝子、孝眷喝酒吃肉外,甚至不让孝子、孝眷洗脸刷牙。民间习俗认为,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死者的尸体会发胀。
4.不与娱乐
在居丧期间,大都反对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不赴宴,俳优,不看戏,不会客。然而,现代社会这些规则已经很准坚守。
不
5.夫妻不同房
在全国的大部分地方居丧期间,禁忌夫妻同房。有的不)室,即不与妻子住在一起,有的即使住在一起也不许同房。广州人认为,丧期夫妻同房同床,会使棺材破裂并危及后人。航州人则认为,夫妻同房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许多地方还规定费期不娶妻,不嫁女。
6.春联不用红
丧家在三年丧期未满之前,春联有的不换,而许多地方则用素纸书写。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诸如台州等地,丧家第一年的春联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后才沿用红纸。
民间有民间的方式,民间有民间需要遵守的习俗和传统。这是民间的空间决定的,也是民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事实上,在习俗变革方面,民间并不保守,有时还走在礼制的前面,如丧事期间礼制规定不茹荤,但民间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打破了这种规制。今天,民间就用助丧的方式大开宴席,来报答那些帮助自己度过失去亲人的悲痛时期的亲友和左邻右舍。礼制规定,丧事不用乐,但民间却偏偏用鼓乐丝竹,当下甚至用西洋的军乐,而且队伍还非常壮观。
现代人已经懂得了科学,相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而任何丧俗都无法改变亲人去世的事实。因此,现代人更讲究的是所谓的心丧而不注重外在丧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方式祭奠亲人。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节的祭祀已经很被看好。那些毁坏身体、缺乏人性的居丧方式也已经不再成为送葬的习俗,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死去的亲人,将成为今后每一个中国人的新的选择。
亲人去世后,为了区别与常人的不同,人们往往穿上称之为“孝服”的丧服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追忆,并开始了一定时间的所谓居丧生活。因此,穿孝服与居丧几乎是同时开始的然而,孝服很快可能脱下,但居丧的有关约束却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于死去亲人、尤其是死去直系长辈的人来说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居丧在不同的时代不仅广泛流行,而且曾经作为统治者治理百姓的一种手段加以提倡。然而,民间并没有将之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平民百姓无法承受长期居丧所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压力。对于一个靠劳动获得生存的人,居住在单独的房子中,不干活,吃得也差,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民众总是采取一些比较平和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对失去亲人的哀思。第二,有些礼制的规定过于死板,平民做不到。如有的人居丧时不与家人和其他人说话,家人凡有事,则用写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但部分百姓不认识字,你叫他如何进行交流?第三,平民百姓家道贫寒,根本无法再去建一个房子另住,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非常简陋,你叫他如何再去建房独住?不过,也不是说民众就根本没有任何凭借,完全通过自己的意愿进行丧葬和表达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事实上,他们依然存在一些非常独特的居丧规定和禁忌,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认真地遵守。
1.男不理发
古语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通化,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四川、云南、台湾等地都有此等习俗,男人或在一月内,或在四十九日内,甚至是百日内都不能理发,以示对失去亲人的哀悼之情。
2.女不装饰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在居丧期间,习俗一般规定妇女大都去掉首饰,包括头饰、颈饰和手饰等。在四川合江等地还规定,谭礼结束前,妇女不得穿丝绣之服。
3.食不茹荤
在一些地方的民间,依然秉承在一定的丧期内,尤其是在下葬之前,食不沾荤腥,包括不饮酒不吃肉。下葬之后,有的地方虽然可以饮酒吃肉,但不能参加宴会。广州一带在下葬之前,除了不让孝子、孝眷喝酒吃肉外,甚至不让孝子、孝眷洗脸刷牙。民间习俗认为,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死者的尸体会发胀。
4.不与娱乐
在居丧期间,大都反对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不赴宴,俳优,不看戏,不会客。然而,现代社会这些规则已经很准坚守。
不
5.夫妻不同房
在全国的大部分地方居丧期间,禁忌夫妻同房。有的不)室,即不与妻子住在一起,有的即使住在一起也不许同房。广州人认为,丧期夫妻同房同床,会使棺材破裂并危及后人。航州人则认为,夫妻同房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许多地方还规定费期不娶妻,不嫁女。
6.春联不用红
丧家在三年丧期未满之前,春联有的不换,而许多地方则用素纸书写。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诸如台州等地,丧家第一年的春联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后才沿用红纸。
民间有民间的方式,民间有民间需要遵守的习俗和传统。这是民间的空间决定的,也是民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事实上,在习俗变革方面,民间并不保守,有时还走在礼制的前面,如丧事期间礼制规定不茹荤,但民间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打破了这种规制。今天,民间就用助丧的方式大开宴席,来报答那些帮助自己度过失去亲人的悲痛时期的亲友和左邻右舍。礼制规定,丧事不用乐,但民间却偏偏用鼓乐丝竹,当下甚至用西洋的军乐,而且队伍还非常壮观。
现代人已经懂得了科学,相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而任何丧俗都无法改变亲人去世的事实。因此,现代人更讲究的是所谓的心丧而不注重外在丧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方式祭奠亲人。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节的祭祀已经很被看好。那些毁坏身体、缺乏人性的居丧方式也已经不再成为送葬的习俗,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死去的亲人,将成为今后每一个中国人的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