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 68417482_石桥铺殡仪馆联系电话

原始社会的葬式

发布时间:2022-10-14 12:09    浏览:

原始社会的葬式多种多样,名目极其繁多。从死者尸体人埋时的身体姿势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仰身葬、侧身葬、俯身葬三种;从死者尸体人埋时的肢体置放状况来看,则可分为直肢葬、屈肢葬、蹲肢葬、断肢葬、折肢葬等;从墓葬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堆放状况来看,又可分为叠骨葬、骨架扰乱葬等;从死者人埋的次数来看,又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从墓坑中人埋的死者人数来看,又可分为单人葬、多人葬等。葬式的不同,既可依死者的不同身份而异,也可依死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氏族、不同的致死原因等而异。下面择要给以介绍
(一)俯身葬
俯身葬是一种扑倒姿态的葬式。它又可为俯身直肢、俯身侧肢、俯身屈肢三种。其起源大约与仰身葬同时。在新石器时代,这种葬式颇为流行。如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普遍实行单人俯身葬。仰韶文化墓地中也有许多俯身葬例发现,如半坡遗址的174座成人墓中,有15座为俯身葬;北首岭墓地有10多座俯身葬例;姜寨遗址同样有少量的俯身葬发现。此外,黄河下游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墓地,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慕地等都偶有俯身葬发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40多座齐家文化的俯身墓葬,死者不论男女老少都是采用俯身葬。这种现象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过去有学者认为俯身葬的墓主身份为奴隶或近似奴隶的人,但从尕马台慕地的情况分析,还不能说明这种俯身葬的墓主人都是奴隶,因为处在齐家文化这个发展阶段上,虽已出现殉葬墓,但还不可能出现成批殉葬的奴隶墓。
关于俯身葬的意义,一方面可能与当时人们认为人死后便要面向地下进人另一世界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在个别地方则专门用于凶死者的葬仪中。
(二)一次葬
一次葬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流行最普遍的一种埋葬形式,其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对死者进行一次性的葬埋。多为单人墓,也有少数合葬墓,合葬2人或2人以上。从考古资料来看,一次葬尤其是一次多人合葬,早期多为同性成年人合葬墓(如半坡M38墓为女性4人合葬),也有母子合葬墓(如元君庙、甑皮岩墓葬),中晚期出现有异性成年合葬(如大汶口、柳湾、秦魏家、大何庄等)。
(三)二次葬
二次葬,又称迁(骨)葬、洗骨葬、捡骨葬、残骨葬等,是指采用风化、土化、火化、水浸等不同方式使死者的皮肉和内脏等软组织腐烂之后,再把其骨骼收拾起来作一次或两次以上处置的葬式。
二次葬的墓例在我国大多数省份的新石器时代墓地中曾有大量发现。如横阵村、元君庙、史家村、姜寨、下王岗等仰韶文化墓葬遗址中均发现有数量可观的迁葬墓。而南方的大溪文化墓地、屈家岭文化墓地、南京北阴阳营墓地、崧泽文化墓地、昙石山文化墓地、石峡文化墓地等也大多有二次葬现象存在。
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二次葬大致可以分为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葬(二次合葬)和与一次葬者合葬的二次葬等类型。具体说,在单人二次葬中,夭折的幼童一般实行瓮棺葬,但也不排除成人用瓮棺处置,如陕西临潼姜寨一号遗址。成人进行二次葬时,头骨放在中央,其下为盆骨、脊椎骨等,有的墓只保留部分躯干,有的骨架放置成仰身直肢和曲肢姿势,有的则是在原墓坑内将尸体拆乱就地原坑埋葬的二次扰乱葬。多人二次葬,一般埋人个体比较多,在一个坑内有数个个体。各个坑内骨架的数目不一,性别年龄混杂,枯骨之间也有所错乱,并有少量的随葬品。例如陕西渭南史家村遗址就是一处以多人二次合葬墓为主的墓地,在已清理的43座墓中,其中40座为多人二次葬。骨架的安排,有的并列堆放,有的则分层叠压排列,基本上骨架排列整齐,头向一致。每个墓坑少者4具尸骨,多者达51具,男女老少都有。华阴横阵的仰韶文化墓地除了单坑二次葬外,还出现大坑中套小坑的合葬墓。如以第一号大坑为例,坑长10.4米,宽2.8米,深0.7米,内套5个小坑,每坑中埋4至 12具骨架,共44具。这种二次合葬墓的性质,当是血缘关系在丧葬上的体现,主要是为实行氏族和家族合葬的需要而采取的埋葬措施。
二次葬的出现,与当时人们思想中的灵魂不死观念密切有关。他们认为“灵魂可以自由离开躯体,但是必须依附在某物之上,它同尸体联系在一起,而当皮肉腐烂和消解时,它就走人到骨头里去,主要是头盖骨”。“血肉是属于人世间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并且永远不死。因此,皮肉虽已腐烂掉,而灵魂则已进入另一个世界里生活了。并且,人们还十分盼望死者的肉质尽快烂掉,以便迁移骨骸,举行正式的埋葬,使家族成员在另一个世界里早日得到团聚
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24小时全方位对外服务。承担着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是主城区最主要的治丧服务场所和治丧中心。一贯坚持“丧家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努力满足丧户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以丧家满意为标准,以办好一件丧事,感动一片群众为追求目标。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网络转载或原创,如有侵犯版权资源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