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2-09-26 12:45 浏览:次
无论哪个民族,从一开始都意识到人自身的脆弱及局限,因而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认识到自己是由远祖神灵而来,并且需要得到远祖神灵的帮助,所以,为祈得远祖神灵的保护与助佑,人要向远祖神灵献礼,以取悦于远祖神灵,而献礼便是为换取与远祖神灵的良好关系,与远祖神灵有所沟通。所以,在献祭时,人类用最好的物品敬献给远祖神灵,甚至人的生命。
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物为主要手段,“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很难得的,但人依然把这稀有的食物敬献给了远祖神灵。作为祭品的食物除肉食外,还有粮食五谷,这都是人生存的必需,后在祭祀中又有两种特殊的祭品,即人和血。在最能表现生命力的事物中,人无疑是最受重视,即是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灵验的祭品,所以,中国古书中的“用人”就是“人祭”之意。《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严子“用人于亳社”,“宋公使邾文公用曾子于次雎之社。”古人还认为血是人或兽的生命力,一旦无血,则意味着死亡,血似乎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在许多民族中流行一种“歃血”的仪式,用之抹在战鼓或战旗上等,以求得力量,保证胜利。这些人认为,把最好的事物当作礼物祭于远祖神灵,表达对远祖神灵的崇敬和生命的交托,并祈求恩赐。
人类向远祖神灵献上最好的礼物,甚至以生命相祭,也显示了人对远祖神灵的一个承认,即远祖神灵为生命的主宰,这种祭祀也有一种天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意义,如古代几乎每个民族就有自己的远祖神灵或图腾,他们即成为该民族的保护神。在古人看来重病、天灾人祸等是超自然所致,或是因人触犯神灵而发生,而祭祀可能是为了乞求恩眷和赦罪的最好办法,因此必须献祭使远祖神灵喜悦,赦免罪愆或至少减轻罪罚,而使神人重归于好,故而祭祀在古人的信仰中尤为重要。如《文献通考·论祭天之数》中说:“凡人子不可一日不见父母,人君不可一岁不祭天。”《左传·文公二年》认为:“祀,国之大事也。”
这种人神同在的思想也表现在祭祀后的进餐礼中。中国古代皇帝在举行祭天大典之后,要钦福受胙。钦福是皇帝接受祭天的酒,受胙是皇帝接受祭天的祭品(通常指祭肉),福胙带回宫享用,并分赐王公大臣,称之为“赐胙”。这就有了共融的意味,皇上首先接受了上天的赐福,然后再与大臣们分享,这是神与人同在,与人来往的标记,所以,许多民族中也有在祭祀后马上举行分享祭品礼仪,这都表达了人与天融合的良好愿望。
虽然各地的祭远祖神灵仪式有千差万别,但都表达了对远祖神灵最诚恳的心态与行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所以,祭祀的根本目的是取悦远祖神灵,求得福祉,也是对远祖神灵的归顺,故其中有了两个要求,即在心理和行为上对远祖神灵的崇敬。
人类承认了远祖神灵是生命的主宰,祭远祖神灵时就要相信远祖神灵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面对远祖神灵时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记·祭统》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礼。”如果态度不恭,怠慢神灵,就是大过,在许多民族信仰中都认为祭祀不灵,很大可能是心不诚,天灾人祸的发生,是人在祭祀时态度不恭。所以,为了加强人内心的态度,许多祭祀的地方都选择在一种很有神圣感的环境,这样能使人纯洁向上,如中国各宗教的名山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建立雄伟的神殿,给人神圣庄严的氛围。同时,心理的诚意也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所以。人跪拜磕头、俯伏在地,甚至有一些极端的行为等,这些都表达了对远祖神灵的完全服从和委顺,人类内心对远祖神灵的渴求致使人愿意用这些方式表达对远祖神灵的崇敬,如当人犯了罪而悔恨难当时,往往会很自然地对远祖神灵下跪。
在人类祭祀文化中,对生命的承认不但指向了远祖神灵的威严,亦指向人对生命延续的渴求。生命的祭祀是为了求得更丰富的生命,牺牲一个生命是为换取在远祖神灵内更多生命的良好生活,这其中蕴含着对永生的追求,中国人相信灵魂不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各民族中认为人死后可以成仙、成圣或成为有神力的“灵物”。所以,中国人在祭祀英雄人物或祭祖时亦把之当成保护神,在古人看来这是远祖神灵与人相通的最高境遇,这样便可以获得远祖神灵的赐福及与远祖神灵同在。
上一篇:传统葬法-天葬
下一篇:传统祭祀-古人祭品的处理方式。